在"做七"的同時要進行吊唁儀式。唁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后來吊喪,并慰問死者家屬,死者家屬要哭尸于室,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并迎送如禮。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,并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"某某致"字樣的紙條。
首先要布置靈堂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,懸掛白桌衣,桌上擺著供品、香爐、蠟臺和長明燈等。在沒有收殮之前,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,不能讓它熄滅。據說,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。尸體和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。據說,怕受所謂"日晶月華",更怕沖犯上天過往的神靈。因此只要是舉行簡單的祭奠儀式,就必須要搭靈棚。
搭靈棚規模的大小,主要看喪居院落的格局。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,叫做"平棚起尖子",也叫"一殿",就像古典殿堂一樣,上邊起一條脊。如果喪居有兩層院子,就可以搭一座大棚,將這兩個院子都罩上,靈堂院子的棚頂高些,前院棚頂略低,使兩個頂子渾然一體,后高前低,叫做"一殿一卷",即后院高頂為"殿", 前院低頂為"卷"。所謂"殿",就是殿堂的意思;所謂"卷",即棚頂全是活席,可以卷起來的意思。這種棚歷來都用數層席箔里外包嚴,不見杉槁,不但美觀,且不漏水。從外觀上看,宏偉壯麗,猶如宮殿,使人望之,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。
除了主棚外,還必須有許多用途不等,名稱不同的棚,規模大小不一。由于在這期間,吊唁的親友多,而且時間都比較集中,上祭恐怕發生擁擠,甚至排不上號。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數座祭棚,凡遠親、朋友來吊唁的,就被知賓引到這種棚里上祭。還有的棚是用來擺官座,讓來賓們休息、喝茶、用飯的。
接下來就要舉行開吊儀式。這是最講究排場的一個儀式。
在浙江一帶,喪家要在大門口設置一口"報喪鼓"。吊唁的人一進門就擊鼓二下,親屬聽見鼓聲就嚎哭迎接。來吊唁的人向死者遺像行禮哀悼,然后垂淚痛哭。有的地方就只在靈案上放一個銅磬,由一個人專門負責敲擊,隔一會而敲一記,說是銅磬響一聲,黃泉路上就光亮一閃,靈魂可借著照明前行,但又不可以連連敲,不然死者亡魂就會匆匆踉蹌。靈堂上女眷們悲泣哭聲,洋溢著整個靈堂。孝子孝媳至始至終都披麻戴孝跪在靈案邊陪祭。來吊唁者都要在哀樂聲中向死者跪拜。俗稱"先死為大",故除了長輩不下跪,即使平輩也得跪拜。有的地方把吊唁稱為"拜祭",一般親友所送祭禮是香、燭、鞭炮、紙錢、利布,而女婿家和娘家親屬除了香、紙外,必須備豬頭、鵝為祭禮,當送祭禮前來吊唁的人到來時,有些還哭唱出來生前與死者的友好關系,囑咐亡魂應保佑他如何等等。煮熟的豬頭、鵝兩樣為一幅,到時一副供奉靈前,然后從上輩到小輩按順序拜祭。死者的子孫全體跪于靈前,拜吊痛哭。而寧波一帶的吊唁禮儀則別具一格,而且祭品也別有一番風趣。靈前擺上由火腿制成的琵琶琴,用熟豬頭作頭,熟豬肺和豬肝作身,制成的姜太公,飾著彩帶的白鲞,用熟豬肚制成的白象,煮熟的雞制作成的鳳凰,悲悲切切的靈案上如一臺小小的食品工藝博覽,是家眷對亡靈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愿。吊唁開始,爆仗齊鳴,禮儀程序非常有講究,吊祭的人都穿著素服,以親疏尊卑為順序,一家一堂,本家先祭,外客后祭,一律跪拜行禮,長者在前,晚輩在后,專門設一贊禮生手持焚香一束,立在東面。另外設一個贊禮生立在西面。最后,要燃放爆竹,以標志祭拜禮儀的結束。
現在城市,吊唁儀式已經大大簡化了,主要是遺體告別和開追悼會。前來吊唁的人身著素裝,佩戴白花和黑紗,在悠戚的哀樂聲中,一一向遺體鞠躬致哀,而后在繞遺體一周瞻仰遺容。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親屬說些簡短的勸慰的話,如"請多保重"、"望您節哀"、"要注意身體"等,勸慰喪家節哀順變,保重身體。
以上是石家莊陵園為大家介紹的悼念儀式,希望對你有所幫助。